心理醫師 . 許浩宜,心理學與生活 ・ 2017-07-28 ・ 大醫師小分享
我好棒,你才會愛我嗎? 面對孩子的棄養情結怎麼辦?
每當爸爸、媽媽生氣的時候,佑佑就會出現很有趣的舉動。除了對著父母裝可愛、扮鬼臉,還有一招必殺的絕招──
露出無辜的眼神,右手輕輕地在自己的臉前面慢慢揮舞,嘴裡一邊輕聲地說:「媽媽不要生氣,媽媽你不要生氣……」
到這樣的佑佑,常常讓人有再大的火氣也發不起來。
「媽媽,那這樣你有很愛我嗎?」被媽媽抱在懷裡,佑佑用甜甜的童音發問。
「媽媽當然愛你啊!」聽佑佑這麼問,媽媽愣了一下。
聽到媽媽說愛,佑佑又做出媽媽最喜歡的那個招牌動作:「媽媽不要生氣,媽媽你不要生氣~~ 嘻嘻。媽媽愛我。」
這……佑佑居然連媽媽沒有生氣的時候,也用這必殺絕招來討媽媽歡心了。
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這樣的發現:家裡頭的小小孩,似乎總不知不覺地學會看大人臉色。
於是,孩子鬧脾氣的時候顯得很「青番」,但有些時候又讓人覺得太過懂事了,好像做什麼事都為了引起大人的關心和喜愛──到底,這是種什麼樣的行為呢?
在心理學的研究中,我們發現孩子的成長歷程,會有種不顧一切要獲得關愛的情結──對於這樣的衝動,我們不能帶著任何道德標準來加以批判,而應理解這是一種理所當然,並協助孩子去面對這種心情,以免孩子過度在意別人的愛與眼光,而感到焦慮和痛苦,加強孩子的心理能力與平衡。
孩子可能這樣想
幼年期:信任感的起伏階段
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性,最早源自於哺乳和餵奶的階段──哺乳和餵奶時,除了滿足孩子口腔的刺激,還產生一個獨特的母嬰關係,讓嬰兒在喝奶的過程中,透過與母親的互動來獲得快感──信任感也因而建立了。
然而,孩子的世界是很起伏的。透過喝奶的順暢與否、身體的舒服與否,他們會決定世界是否美好、眼前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。所以我們會注意到,某些孩子在喝奶時會啃噬媽媽的乳房,這是他們在排遣心裡頭負向情感的一種行為房,這是他們在排遣心裡頭負向情感的一種行為──倘若母親沒有因而離去,嬰兒便知道這個人不管如何都會陪在這裡,心裡頭逐漸產生一種穩定感。
但在這穩定「逐步形成」的過程中,信任感是會起起伏伏,嬰幼兒也會一會兒開心、一會兒生氣。倘若母親沒有因而離去,嬰兒便知道這個人不管如何都會陪在這裡,心裡頭逐漸產生一種穩定感。但在這穩定「逐步形成」的過程中,信任感是會起起伏伏,嬰幼兒也會一會兒開心、一會兒生氣。
越來越多媽媽知道親餵母乳的重要性,但這也導致許多奶水不夠、或無法配合的母親,有一種潛在的失落感,覺得自己不能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。其實,餵母乳當然好,但這餵奶的過程,最重要的還是「母嬰互動」──因此,奶瓶必然要隨著母親出現(所以不管多麼忙碌,盡量不要把孩子單獨放在床上自己喝奶瓶,孩子才能對人有互動、有想像,然後從中建立信任的心情。
信任感決定棄養的想像
信任感不足的孩子,容易有「被棄養的想像」。所謂的信任感「不足」,和信任感「不穩定」不同,前者有明顯的信任感缺乏的表徵,後者則是幼年時期原本就會起起伏伏出現的「分離焦慮」。
那麼,怎麼樣判斷孩子信任感不足呢?可以透過下面的方法來做觀察:
‧孩子會黏在你身邊,只要你不在就大哭或大鬧,安撫也沒有用。(表示孩子可能不信任你會回到他身邊)
‧你不在孩子身邊時,孩子會大哭大鬧,當你回到他身邊後,他卻若無其事。(表示孩子沒辦法表達真實的情感)
‧你不在孩子身邊時,孩子會大哭大鬧,當你回到他身邊後,他會生氣地打你或踢你(表示孩子用矛盾或反向的方式來處理他對你的情感)
上述的這些指標,心理學上稱為「不安全的依附關係」。有些這樣的孩子也容易出現咬手指頭、咬奶嘴,或喜歡咬人的現象。要處理這樣的現象,並不是大家常做的去「阻止」孩子這個行為,而是從增進孩子內在的安全感做起。
家長可以這樣做
條件式的愛?還是無條件的愛?
大家可以想想,你的心裡有沒有這樣一個人:不管發生什麼事,在什麼時候或什麼情況,你都知道也相信,他會永遠在那裡
支持你。